


工业清洗机器人:让储罐清洗由人到机、由黑变绿
“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础来自装备的自动化与现代化,当设备有了更新、改进,行业工作的安全性、质量稳定性、效率等必然有所提升。”8月23日,由中国工业清洗协会主办,深圳市行知行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孚宝渤化(天津)仓储有限公司协办的“创新驱动储罐清洗工艺,赋能石化维保高速发展”专题交流会在天津举行,中国工业清洗协会副秘书长杜斌的一席话,点燃了与会代表探讨先进智能清洗装备和技术的热情。
储罐人工维保效率低问题多
深圳市行知行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赳华介绍了石化储罐维保行业的现状和痛点。他表示,石化储罐维保主要包括外壁防腐、内壁防腐、储罐清洗、油泥抽取与回收、焊缝打磨、罐体无损检测等内容。
“目前行业人工作业形式居多,存在污染重、成本高、效率低、危险高、人员老等痛点。”李赳华说,具体而言,人工作业时,高空、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恶劣工作环境易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人工操作会有技术水平、熟练度的差异,一致性难以保证;人工工作效率低,招工困难,年轻人不愿干,因此工人工资、管理成本高。
孚宝渤化(天津)仓储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徐晓光也指出,按传统方式清洗储罐,准备工作多,作业时间长。同时,工作人员处在受限空间内,受产品挥发物影响,安全风险大,且难以保证清洗质量。这种情况下,清洗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较高。
“安全、高效、绿色的储罐维保新手段新工具的开发迫在眉睫。”李赳华表示,各种“神通广大”的清洗机器人应运而生并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机器人作业本领高优势大
杜斌表示,工业清洗机器人并非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有企业开始研发,但在工业应用方面一直没有大规模推广。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国家政策的不断落地,工业清洗机器人的应用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据了解,清洗机器人作业相比人工作业优势显著。在除锈方面,人工喷砂除锈高危、高污染、效率低;喷涂方面,人工喷涂依赖经验技术,难以保证一致性;油泥抽取方面,储存原油、重油等化工产品的储罐,时间长了罐底会沉积一层厚厚的油泥,需定期清洗,罐内属易燃易爆有毒环境,人工作业危险性高。而应用机器人作业,可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施工效率。此外,焊缝打磨方面,传统焊缝打磨需人工手持打磨机、砂轮等工具和设备进行作业。机器人操作更灵活、高效,能够实现焊缝自动工程,搭配不同打磨坨还可实现抛光。
据李赳华介绍,针对石化储罐的不同清洗需求,行知行公司已研制出的5款产品,分别适用于储罐内外壁防爆清洗、防爆除锈除漆、除锈除漆、焊缝打磨,以及储罐内油泥抽取。同时,该公司还依托自身机器人产品,发布除锈、喷涂、清洗、油泥抽取、焊缝打磨等需求的5套解决方案,并实现工业应用。
以除锈为例,行知行公司除锈解决方案将沙换成了超高压的水,搭配污水回收与处理装备,过程不产生任何污染。目前该方案已在安徽某石化厂、海南某炼化厂、新疆某油田应用,通过测算,机器人除锈作业效率提升4~6倍,成本降低20%~40%。
再以喷涂为例,人工喷涂依赖经验技术,难以保证一致性。行知行的喷涂方案已应用于3家企业,其中一家作业后检测整体厚度在480~485毫米之间,误差仅在±2%~3%,均匀性十分优越。
据悉,行知行公司已与孚宝渤化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其工业清洗机器人产品、方案也已在该公司应用。笔者在孚宝渤化(天津)公司装置现场看到,运用清洗机器人,可实现“人在外,机在内”,工人仅需远程遥控即可安全、高效地完成清洗。
实际应用情况多场景细
会上,多位与会代表就目前工业清洗机器人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大庆油田储运销售分公司研究所副所长刘建强表示,机器人进行油泥抽取时,不可避免会与储罐底部加热盘、排水管等产生摩擦,若不加以处理,管线将更容易出现磨损;同时,摩擦产生的静电也将成为安全隐患。天津市万全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清洗作业主管张亚光则提出,储罐内储罐内管网、胶带等很多的情况下,机器人作业容易受到干扰,他希望机器人对此进一步改进。
惠博普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建还提出了清洗污水回用的问题。李赳华解释称,目前污水回用从技术方面来说没有问题,但清洗机器人喷口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污水回用的处理费用较高,经济性不佳。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部主任王利民表示,目前工业清洗机器人产品、技术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实用性也大大增强,如能根据应用场景进一步“量体裁衣”,则将更受企业欢迎。他同时提出了一个有挑战性的应用场景:在油品非常黏稠的情况下,清洗机器人难以移动,就算机器人将油清理下来,油也会如同糖浆一样掉下去。他希望企业能研制出可清理此类油泥的机器人。
行知行公司方面表示,针对与会代表提出的问题,将进行梳理总结,并积极联系相关科研院所、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以推进相关技术攻关和问题的解决,促进工业清洗机器人的应用推广,真正实现储罐清洗“由人到机、由黑变绿”。
从储罐中“解放”出来——孚宝渤化装置清洗参观侧记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需要在封闭、漆黑、刺鼻、易燃易爆的环境中,背着沉重的工具,连续工作数个小时,他们就是传统的储罐清洗工人。但8月23日,在孚宝渤化(天津)仓储有限公司装置现场,他们的形象颠覆了,改换成轻松、安全、高效的现代蓝领。他们说,这是工业清洗机器人带来的“解放”。
在孚宝渤化(天津)仓储有限公司厂区,各种高矮胖瘦的储罐鳞次栉比,颜色不同、粗细各异的管道,纵横交错,一辆辆运输油品的大卡车整齐排列。“每一次更换不同油品都需要对储罐进行清洗。”孚宝渤化运营总监徐晓光介绍说,孚宝渤化公司是一家从事液体、气体石油化工产品仓储工作的企业,也是天津地区最大的第三方液体化工品仓储企业,目前一期和二期总罐容量达到375300立方米,清洗作业量十分繁重。
然而,与这种“繁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洗工人的“轻松”。在现场,工作人员打开了TK0113储罐的人孔,透过人孔望去,罐内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旁边,清洗工人在空地支起小帐篷,在帐篷里遥控着防爆轮式爬壁机器人清洗储罐内壁。虽然肉眼无法看到,但从屏幕上能看到机器人缓慢移动的景象。机器人生产商——深圳市行知行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赳华解释道,这是因为机器人搭载了可视化模块,实时反馈机器人运动状态。
李赳华表示,该机器人最大行进速度可达12m/min,除锈宽度为120mm,除锈效率为20~30m²/h,除锈等级为Sa2.5,负载重量60kg,本体重量95kg。该机器人属于中型负载,适合点打,摆臂清洗,可自动换道;适用于半径大于3米的石化储罐;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快速拆装,维护保养的效率高。
工作人员向笔者表示,以前,人工清洗时间长、成本高,而且清洗效果不稳定,有时甚至需要返工。工人长时间待在储罐不但增加了受伤的风险,对身体健康也十分不利。如今,清洗机器人的应用,降低了操作环境给工人带来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清洗效率。“据我们测算,清洗580平方米的储罐面积,实际作业时间仅需5小时。”孚宝渤化安全监护队长任建元告诉笔者,“而且每次洗完都能看到返锈,这是清洗干净的证明。”
该款机器人的操作也十分简便,备受工人欢迎。“它自带防爆和吸附功能,工人在用遥控器操纵机器人之前,仅需进入储罐内调试清洗参数,找到最佳操作参数并设定以后,就可以在罐体外遥控机器人进行清洗了。”行知行技术售后部技术员郭秋平说,“而且遥控器仅设置了10个按钮,就算是第一次接触清洗机器人的员工,不出半天也能学会。”
“与从前的清洗工作强度相比简直是一劳永逸。”一位现场操作的工人笑着说,“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指挥机器人把储罐清洗得干干净净。”
(来源:中化新网2023-9-6)

霍尼韦尔、天津渤化共推商业化废塑料回收项目
近日,霍尼韦尔宣布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在废塑料化学循环领域展开进一步深入合作达成共识。
渤化集团拟在天津建设塑料回收工厂,计划采用霍尼韦尔UpCycle工艺将混合废弃塑料制成优质再生聚合物原料(RPF),助力塑料循环经济发展。
霍尼韦尔的UpCycle工艺技术采用行业内领先的分子转化、热解和污染物管理技术,可将废弃塑料转化成回收聚合物原料,然后用于制造新塑料。UpCycle工艺技术大幅拓宽了可回收塑料的种类,包括原本无法回收的废塑料,如彩色、柔性、多层包装或聚苯乙烯。如结合其他化学和机械回收工艺以及收集和分类过程的改进,UpCycle工艺技术有望将全球可回收的塑料废弃物比例提高到90%。
据相关人士介绍,今年6月,霍尼韦尔与渤化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期待结合霍尼韦尔在天津的研发和创新布局,聚焦塑料化学循环和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技术,共同开展低碳技术的交流、推动相关项目的落地合作。本次签署的商业化塑料回收合作项目标志着霍尼韦尔和渤化集团战略合作取得关键性进展,是双方致力于携手破解废弃塑料再利用难题的有力实践。
中国化工信息网

新加坡桐砚公司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生产基地 落地天津南港工业区
从天津经开区获悉,近日,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与新加坡桐砚公司就高性能聚合物材料项目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天津经开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洪世聪,EG香港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爱东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天津经开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马建军、新加坡桐砚公司董事长Harry Ni共同签署投资合作协议。
新加坡桐砚公司总部位于新加坡,拥有丰富的化工技术研发经验,尤其在高性能聚合物材料方面拥有世界领先技术。未来,桐砚将依托其在海外石化行业的丰厚资源,在南港工业区建设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生产基地,总投资21亿元,基地建成后将补齐国内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中的短板。
当下,天津经开区正加快在天津南港工业区打造科创中心和熟化基地,在新材料领域着力打造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舞台。桐砚落地天津经开区后,将充分利用天津南港工业区石化产业聚集优势,积极探索建设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实现就地研发、就地转化。天津经开区将全力支持桐砚新产品、新业务板块布局,全力支持上下游合作,互相赋能、深化合作,共聚天津、共谋发展。
(来源:中国化工报2023-8-24)

超稳低汞催化剂绿色工艺国际先进
为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用汞量稳中有降提供技术支撑
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佳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氯乙烯合成用超稳低汞催化剂绿色生产及产业化”项目在杭州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兴田担任主任委员的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首创了动态浸渍和碳缺陷化学配位及多金属协同催化提升热稳定性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目前,项目团队研发的超稳低汞催化剂已在山东信发、内蒙古亿利化学等10余家企业万吨级氯乙烯装置上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符合《氯乙烯合成用低汞触媒》(GB/T 31530-2015)要求,工业运行情况稳定,在吨耗、转化率、选择性及使用寿命上均具有明显优势。
该项目负责人、浙江工业大学李瑛教授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汞消费国,其中用汞量最大的行业就是聚氯乙烯。一直以来,汞消耗和汞污染是困扰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发展的世界级难题。
面向氯碱行业推进汞污染防治及我国《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履约需求,浙江工业大学在2012年开始氯乙烯单体合成催化剂的研发,提出了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近零排放新思路,历时10余年,开发了新一代超稳低汞催化剂,催化剂单耗降低至0.5千克/吨,使用寿命达到1.3万小时,单台转化器产能可提升30%~50%,并形成了系列产业化成果。
“在氯化汞负载量降低一半的情况下,保持催化剂的高性能,同时还要解决催化剂的环保问题,对催化剂的制备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李瑛表示,汞催化剂的汞污染问题是氯化汞热稳定性差、易挥发造成的。为此,项目团队在不影响汞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碳缺陷化学配位及多金属协同催化机制,通过两步控氧炭化技术实现了表面缺陷结构可控的活性炭载体量产,提高了低汞催化剂的耐热稳定性。
此外,项目团队还开发了动态浸渍负载技术,并研制了适用于浸渍法制备多相催化剂的智能负载机,使氯化汞可以在载体活性炭表面形成单层分散结构,解决了负载型催化剂浸渍过程中活性组分分散不均匀及难以有效负载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传统浸泡工艺中产生大量含汞废液的问题。其中,活性炭载体的量化生产和智能负载机的研制由杭州佳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该技术全面推广以后,可每年减少汞催化剂和汞使用量分别为1万吨、480吨,减少含汞固废排放1.2万吨,预计聚氯乙烯全行业每年节约13亿元,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
专家称,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用汞量稳中有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涉汞过程的减量化无汞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来源:中国化工报2023-8-16)